【海峡服饰产业网】4月8日讯 西藏的宗教服饰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民族表现特征。随着宗教中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形成,宗教文化对服饰的影响也表现鞋帽、色彩、款式、衣服、符号等各式各样的细节之中。受西藏宗教影响下的宗教服饰不仅对西藏的民族审美有着先导性的指向性,更影响着大众的审美。
西藏僧人们的服饰可为分三个部分:一是僧服,二是僧帽,三是僧鞋。
僧服:
僧人们的服装大都简单庄重,主要有三种,即“堆嘎”(坎肩)、“夏木特”(僧裙)和“查散”(袈裟)。平时僧人们的着装为上身穿红色无袖的坎肩“堆嘎”,下身围紫红色僧裙“夏木特”,外披一件紫红色的袈裟“查散”(又称“朗袈”)。袈裟宽约70厘米,长是身长的两倍半,披时裹叠于上身,裸露右肩,长及脚面。诵经祈祷时,在“查散”上披一袭巨大的紫红色披风“达喀木”。
僧人的服装因其等级和职位高低不同在衣料质地、颜色、式样上是有很大界定的,僧人的地位等级确定服饰的质地、款式和做工。如堆嘎的质地有绸黄缎堆嘎、赤黄缎子堆嘎、赤红或深红毛料堆嘎、金黄毛料堆嘎、氆氌堆嘎等,一般僧人只能着红氆氌或毛料堆嘎,着黄绸缎堆嘎和披黄色绸缎袈裟的大都是活佛或高僧。藏族服饰文化中也延伸了这一理念,作为地位崇高、学识渊博的象征,阶级地位高的藏民选用的氆氇细软,坎肩两侧装饰金花缎,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
僧帽:
西藏僧帽各类多,因不同教派和不同地位所戴的僧帽各不相同,常见的有贝霞(莲花帽)。宁玛派僧人多戴莲花帽。其制作以氆氌为料,帽顶尖长,帽檐向上翻前面开口,形如莲花。
班霞。意为“班智达帽”,内分“班仁”和“班同”。精通大小五明学科的班智达(大学者)才可载“班仁”,只精通五明的学者只能戴“班同”。班仁与班同形状相似,只是班仁的延片长一些,而班同的延片短一些。班智达帽有一个高高的尖顶,象征佛法至高无上的中道观,两块延片则代表二义谛。班智达帽最早由阿底峡传入藏区。班智达帽代表最高学位。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赤巴、堪布、上师可戴此帽,其他僧人则不能戴班智达帽。
卓孜玛和卓鲁。卓孜玛和卓鲁是藏区独有的僧帽。卓孜玛和卓鲁形似鸡冠。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卓孜玛的冠穗是拢在一起的,而卓鲁是散的。三大寺中一般僧人戴卓鲁,大小执事僧则戴卓孜玛。扎什伦布寺内密宗僧人和有学位的僧人都戴卓孜玛,其他僧人则一律截卓鲁。布达拉宫的僧人和扎什伦布寺孜滚僧人所戴的卓孜玛其顶端略弯一些,而且冠穗也略微散一些。噶玛噶举派平时的宗教活动都戴卓孜玛或卓鲁。在举行重大仪式时必戴形状像孔雀开屏的夏查帽。其他教派与三大寺一样,在戴帽子上也讲僧位高低。
萨迦派僧人戴的“俄尔帽”,以红色氆氌为料,帽顶微呈弧形,帽檐两边左右对折至正中。呈人字形。密宗高僧在集中诵经超度或举行重大宗教仪式时,头戴“仁昂”(五佛冠),佛冠顶上有表示五种佛的装饰品顶髻,帽正面呈五山形。
僧帽的颜色主要有两种:红色和黄色。格鲁派僧人戴黄色僧帽,其他教派僧人多戴红色僧帽,而噶玛噶举僧人在夏天则戴白帽。
僧鞋:藏区的僧鞋大多是以牛皮为底的长筒靴。一般僧人所穿的“夏苏玛”靴的底和帮用一整块熟皮做成,鞋尖上翘。地位高的僧人穿厚底锦缎鞋。在经常念经祈祷时,从普通僧侣到高僧,一律不穿鞋,以表示对佛祖的虔诚。
在整个藏族服饰文化中,僧人服饰是变化最小、保留传统最完整的。在现代文明春风的吹拂下,僧侣的服饰也在起着变化,僧人中戴手表、穿皮鞋和旅游鞋的人渐渐增多。当然,这多是年轻僧人为之。
宗教服饰不仅是藏族审美艺术中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宗教服饰的审美特征、心理文化特征、思想礼仪特征,对于藏族而言它们不仅是为美而创造的,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内涵这是一种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以集体无意识的传承方式传递下来的文化而且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藏族服饰既仍保留着古老原始文化的痕迹,也揉进了许多近代文明的因素,藏族宗教对于藏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刻的。